白岩松与专家谈睡眠:白天拿得起、晚上放得...
2月前
浙江在线健康网3月29日讯(记者 冯静) “慢阻肺有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气急,它平常坐着不急的,尤其是爬山等活动的时候会出现症状,而过去常被误认为是心脏病。”浙江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沈华浩教授一再提醒,40岁以上人群,特别是男士体检时必须查肺功能。
目前全球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病人有10个亿,其中有2亿患者是慢阻肺,80%是抽烟者。中国4000万慢阻肺患者主要是40岁以上吸烟男性。
3月29日上午,“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2013年首场知识共享会在杭州举行,本次活动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记协等单位主办、勃林格殷格翰(中国)支持。除了专家讲解外,来自各大医院的十余位呼吸科专家还做了现场义诊,为200余位市民进行了简易肺功能检测和骨密度检测。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处长吴良有说,在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慢阻肺患病率为8.2%,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并重视预防慢阻肺急性加重,积极防治,才能降低对大众健康的威胁。
沈华浩教授强调,预防慢阻肺急性加重是慢阻肺防治的关键目标,需要长期坚持治疗,只有疗效和安全性“双管齐下”,才能真正打好慢阻肺急性加重预防这场“持久战”。
预防慢阻肺急性加重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沈华浩教授和浙江新华医院院长蔡宛如分别在共享会上做了慢阻肺知识讲解。
慢阻肺就是原来常说的老慢支,现在发病逐渐年轻化,不仅局限于老年群体。它的危害一是致残致死率比较高,而且是不可逆的,到了后期非常痛苦,有憋气的感觉;二是主要集中的群体是收入和受教育程度比较低;三是可预防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就能得到很好的效果。但是目前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率比较低的,很多人耽误了病情,说明大众对慢阻肺的危害、认识不足。
大气污染是慢阻肺最主要的一个致病原因;其次是吸烟,吸烟已经明确认定跟各种慢病有直接的关系;还有室内空气污染、呼吸道感染职业粉尘等。
沈教授指出,慢阻肺不可完全治愈,通常分为“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患者在日常稳定期症状轻微或不明显,却在急性加重期症状聚出现或急剧恶化,急性加重频繁的患者死亡率明显升高。
稳定期的慢阻肺患者,可以长期使用疗效好、安全性高并且使用方便的长效支气管扩张剂,一天一次使用,可以明显减轻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的疾病症状,提高运动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慢阻肺不是感冒发烧,一旦急性加重发作,很可能就要住院,而且会再度损坏肺功能,导致病情不断恶化。因此,患者需要重视在稳定期内坚持长期治疗,可以有效减少急性发作的机会,避免疾病进展,不要等到急性加重后再“亡羊补牢”。
研究表明,急性加重导致住院后的五年生存率只有50%左右。同时,急性加重期间产生的相关费用占到了一般患者整体治疗费用的40%~70% ,这将大大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双管齐下”,规范治疗
专家强调,由于慢阻肺防治是“持久战”,在长期坚持维持治疗的过程中,仅仅关注疗效如持续改善呼吸困难症状,提高运动耐力等方面是不够的,还应该对治疗中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予以足够的重视。
比如长期使用吸入激素会显著增加口咽部真菌病和声音嘶哑的发病率,医师和患者应该全面衡量利弊后,考虑是否需要在维持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的基础上加用吸入激素。
再如慢阻肺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应注意减少骨质疏松的风险,长期服用激素易引起的骨质疏松称为激素性骨质疏松,具有发病早、程度重、易骨折等特点,因此应避免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时反复使用糖皮质激素。
最后,沈华浩教授提醒广大患者:时下正逢初春,气温回暖,对于慢阻肺患者来说,早春是急性发作的又一高峰期,除了选择疗效和安全性兼备的药物治疗方案,坚持长期治疗外,慢阻肺患者还可以通过戒烟、接种流感疫苗、接受肺康复治疗等方式来降低慢阻肺急性加重风险。
专家义诊
白岩松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