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与专家谈睡眠:白天拿得起、晚上放得...
1月前
生命就在每时每刻的呼与吸之间,如果呼吸变得困难和不再自由,对生命来说,这意味着什么?日前,“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慢阻肺·2012-2013)”在成都启动,专家呼吁大众重视慢阻肺带来的危害,做好预防,早诊早治。
到2015年,将40岁以上慢阻肺的发病率控制在8%以内
慢阻肺是一种可导致患者呼吸功能逐渐下降的慢性肺部疾病,常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多属于此病范畴。慢阻肺已成为全球第四大致死疾病,我国目前约有超过4000万慢阻肺患者,每分钟有2.5个人死于慢阻肺。今年5月,卫生部等国家15部门联合发布的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指出,到2015年,将40岁以上慢阻肺的患病率控制在8%以内。
不要等喘不上气了才去看医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前会长钟南山在启动会上说,人们需要转变一个观念,认为有点咳嗽没什么大问题,等到喘不上气了就已经晚了,因为人的肺有很强的代偿功能,损害不超过50%,人没有感觉。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王辰教授表示,慢阻肺非常容易漏诊,临床上很多患者拍胸片没有问题,并不说明没有患上慢阻肺,因为慢阻肺属于功能性疾病,拍胸片等医学检查看不出肺有什么异样,其实肺功能已经大打折扣。尤其是长期吸烟者出现慢性咳嗽、咳痰、活动后气短,均应怀疑慢阻肺的可能。发现慢阻肺最准确的方法是到医院做肺功能筛查,检查者只需对着肺功能仪吹上几口气,就能客观评价气道阻塞程度。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作为健康知识宣传员,认为最好的预防与治疗是相关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疾病的名字与症状。
慢阻肺患者长期的稳定器的管理很重要
慢阻肺作为一种慢性疾病治与不治不一样,早治与晚治也不一样,因此,对慢阻肺患者长期的稳定期的管理十分重要。卫生部将激励计划2012-2013年的传播主题定位“预防慢阻肺急性加重,从基础开始”。
急性加重是慢阻肺患者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胸闷、喘息等症状在短期内急剧恶化。急性加重越频繁,患者生活质量恢复越慢,肺功能的下降速度越快,死亡风险越高。王辰教授表示,慢阻肺患者需要坚持终身规范治疗,重视长效的抗胆碱能药物如噻托溴铵的基础用药地位,按时用药等,而不是仅仅在急性加重期时接受短期的相关治疗。另外,患者还可以通过戒烟、接种流感疫苗、接受肺康复治疗等方式来降低慢阻肺的急性加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