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与专家谈睡眠:白天拿得起、晚上放得...
1月前
2014年9月20日,在“世界心脏日”来临前夕,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中国记协联合发起、辉瑞中国支持的“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胆固醇管理2014)”知识共享会与20日上午在厦门举行。心血管专家提醒血脂异常患者要积极有效管理“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充分认识到不同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程度各不相同:首先要积极检查胆固醇、其次要根据心血管疾病风险水平来确定胆固醇治疗目标;心脑血管高危人群积极使用他汀降胆固醇治疗以切实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在本次会议中,与会领导与专家就厦门的慢病管理经验展开讨论,并建议未来将血脂异常纳入到厦门慢病管理计划中。
全面认识胆固醇:三分之二的胆固醇是由人体自身合成的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显示,我国心血管病(冠心病、脑卒中、心衰、高血压)现患人数估计为2.9亿。相当于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心血管病。估计我国每天心血管病死亡9590人,每10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
解放军第174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姜朝晖教授提醒,对心血管健康危害最大的是“坏胆固醇”含量的升高。胆固醇是血液中一种类似脂肪的物质,胆固醇也分“好坏”,主要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两种。前者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是“好胆固醇”;后者会附着在血管壁上,一旦过量,就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因而被称为“坏胆固醇”。
“坏胆固醇”危害极大。“坏胆固醇”增多时,会使血液变稠,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斑块会逐渐长大,逐渐堵塞血管,使血流减少,引发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更危险的是,不稳定的斑块还会破裂或脱落,掉下来的小斑块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堵塞血管,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脑中风,危及生命。姜朝晖强调,控制“坏胆固醇”是降低心血管死亡的关键因素。有研究显示冠心病死亡中,77%归因于胆固醇水平的增高。这一比例远远高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BMI(体脂健康指数)等其他多个与冠心病的发生相关危险因素。
胆固醇是血液中一种类似脂肪的物质。只有三分之一的胆固醇从食物中获得,因此,当吃进太多含脂肪和胆固醇的食物时,人体血液中的胆固醇就会升高。于是一些人认为“胆固醇高了,只要食物清淡些就可以了”,其实不然 ,因为,另外三分之二的胆固醇是由人体自身合成的。即使没有通过食物摄取胆固醇,人体自身也会继续合成胆固醇。
警惕坏胆固醇: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注重他汀治疗
那么如何才能积极有效地开展对胆固醇的管理呢?厦门市心脏病中心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陈水龙指出,要想管住“坏胆固醇”,健康的生活方式必不可少,与此同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要积极检查胆固醇。 根据200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推荐,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每年进行血脂检测。20岁以上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空腹血脂。而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及其他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测量1次血脂。
第二,要根据心血管疾病风险水平,确定胆固醇治疗目标。胆固醇正常值因人而异,《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建议,按照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程度,将不同人群的胆固醇目标值分别标以红色(极高危)、橙色(高危)、黄色(中危)和绿色(低危)。以红色(极高危)人群(对应红色)为例,包括患有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需尽早服用他汀类药物,将“坏胆固醇”降到2.07mmol/L以下,而不是正常人的标准(4.14mmol/L)。橙色(高危)中危人群则应将LDL-C目标值控制在<3.37mmol/L(130mg/dL) ;低危人群的LDL-C目标值可<4.14mmol/L(160mg/dL) 。
第三,积极使用他汀降胆固醇治疗。临床大夫经常被冠心病患者追问,“我已经吃了降脂药,胆固醇水平正常了,我可以停药了吧?”实际上,约70%坏胆固醇是人体自身合成的,而且这种合成是不断进行的。
对于橙色风险的冠心病、中风患者,以及刚刚发生过心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众多患者来说,由于他们体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已经广泛存在,化验单上的箭头仅表示胆固醇水平被短时间内控制住了,但并不代表风险消失。若不持续控制,坏胆固醇持续合成和累积,斑块还会出现,使血管变得脆弱。
陈水龙同时指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尤其是胆固醇的控制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一旦停药,治疗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鼓励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一方面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要坚持长期、充分的他汀类药物治疗,”陈水龙强调。
应对慢病高发:用“厦门模式”对抗慢病挑战
慢病已经成为威胁中国大众健康的头号“杀手”,其导致的死亡占我国总死亡数的83%,而用于治疗慢病的费用占中国卫生支出的近70%。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认为,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慢病“海啸”。另据世界银行预测,中国慢病的快速增长将集中在2011-2021这十年间。如何对慢病进行有效管理,成为困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难题。
在慢病管理方面,厦门市做出了探索和尝试。2012年5月,厦门市推出了慢病患者全程关照计划(下称“慢病计划”),通过建立三级医院和社区中心、专科医生和全科医生的合作关系,为慢病患者提供包括诊断、治疗与管理在内的全程关照服务。
原厦门市卫生局副局长孙卫介绍,要实现对慢病的有效防控,面临着两个挑战:一方面,当患者自己还没有明显症状的时候,调动患者的配合和参与度;另一方面,保证医生在慢病预防和干预上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厦门目前的做法是把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病患者,通过信息化进行分类,要求大医院的专科医生和社区的全科医生结队,共同掌握慢性病患者的信息。简单来说就是让患者在大医院确诊,再回到社区去,由专科医生和全科医生共同来负责平时的照护。
为了将疾病治疗和后期管理有效衔接,厦门市卫生局专门开发了糖尿病、高血压病等慢病一体化管理软件,门诊就诊和住院治疗的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相关信息都会被收录到软件系统中。患者只需在大医院明确诊断并作出治疗方案,系统就会自动将信息发送到相应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的全科医生将对其随访并建档。
据介绍,慢病计划实施两年多以来,在引导慢病患者到社区就诊、提高慢病管理效益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悉,厦门市卫计委计划下一步将血脂异常者的管理纳入到慢病计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