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动粥疾病,胆固醇管理是关键——“胆固醇管理2014”知识共享会走进广州 专题活动, 把胆固醇“管”起来

1339406593_副本

 

      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中国记协联合发起的“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胆固醇管理•2014)”知识共享会于2014年12月20日在广州举行。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姚桦提醒,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简称动粥疾病)目前已成为我国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面对逐年上升的动粥疾病发病率,她呼吁大众把动粥疾病的元凶——“坏胆固醇”管起来,打赢这场针对动粥疾病的血管保卫战。
    动粥疾病防控形势严峻
    动粥疾病(ASCVD)现已成为我国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冠心病、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都属于动粥疾病的范畴,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也是动粥疾病的高危因素。而动粥疾病的疾病人群也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和极高危人群。
    我国目前的动粥疾病防控形势严峻。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显示,我国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心衰、高血压等)现患人数为2.9亿,估计我国每天心血管病死亡9590人,每10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
    姚桦强调指出,遏制动粥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管理的当务之急。
    “坏胆固醇”是导致动粥疾病的元凶
    姚桦介绍,正常的动脉内壁光滑、坚实而富有弹性,而发生粥样硬化以后的动脉,由于血脂沉积于动脉内膜,内膜纤维化,形成粥样斑块,血管壁也随之增厚、僵硬、钙化,这个过程俗称“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将导致血管径狭窄甚至完全阻塞,血液无法流通,从而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等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
    国内外的血脂防治指南一致认为,“坏胆固醇”偏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原因。现代医学的解剖结果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成分是“坏胆固醇”。由“坏胆固醇”组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除了会造成血管径狭窄、影响脏器供血之外,它还不稳定,容易破裂或脱落,掉下来的小斑块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堵塞血管,甚至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脑卒中,危及生命。
因此,姚桦呼吁大众提升对“坏胆固醇”危害的重视程度,把“坏胆固醇”管起来,从源头上遏止动粥疾病。
    如何管住“坏胆固醇”
    姚桦建议,要想管住“坏胆固醇”,健康的生活方式必不可少,与此同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要积极检查胆固醇。根据200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推荐,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每年进行血脂检测。20岁以上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空腹血脂。而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及其他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测量1次血脂。
    第二,要根据心血管疾病风险水平,确定胆固醇治疗目标。胆固醇正常值因人而异,《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建议,按照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程度,将不同人群的胆固醇目标值分别标以红色(极高危)、橙色(高危)、黄色(中危)和绿色(低危)。以红色(极高危)人群(对应红色)为例,包括患有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需尽早服用他汀类药物,将“坏胆固醇”(LDL-C)降到2.07mmol/L以下,而不是正常人的标准(4.14mmol/L)。橙色(高危)中危人群则应将LDL-C目标值控制在<3.37mmol/L(130mg/dL);低危人群的LDL-C目标值可<4.14mmol/L(160mg/dL) 。
    第三,积极使用他汀降胆固醇治疗。临床大夫经常被冠心病患者追问,“我已经吃了降脂药,胆固醇水平正常了,我可以停药了吧?”实际上,约70%坏胆固醇是人体自身合成的,而且这种合成是不断进行的。
    对于橙色风险的冠心病、中风患者,以及刚刚发生过心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众多患者来说,由于他们体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已经广泛存在,化验单上的箭头仅表示胆固醇水平被短时间内控制住了,但并不代表风险消失。若不持续控制,坏胆固醇持续合成和累积,斑块还会出现,使血管变得脆弱。
    姚桦也特别指出,目前,我国还有很多医院使用的血脂检验报告单以正常人标准为参考值,“一刀切”的参考范围让很多动粥疾病的高危人群误以为自己的血脂水平正常,延误就医时机。
    姚桦同时指出,动粥疾病的治疗,尤其是胆固醇的控制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一旦停药,治疗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鼓励冠心病等动粥疾病患者, 一方面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要坚持长期、充分的他汀类药物治疗。

对抗动粥疾病,胆固醇管理是关键——“胆固醇管理2014”知识共享会走进广州
0 次投票, 平均 0.00. 总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