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二百五” 故事书

      我家门口放了一个电子秤。每天上班出门前,我和妻子都会习惯性地上秤站一站。当数字屏幕显示“64kg”、“61kg”时,我们总会相视一笑,开玩笑说:“正好,‘二百五’!”一旦谁的数据出现偏差,我们就会紧急实施“增重”或“减肥”计划。

      2000年我去北京出差,给妻子“表现”了3套裙装。谁料到拿回家一试,她一件都穿不上去,那种沮丧和扫兴可想而知。从此,“横向发展”的妻子下定决心减肥。于是,妻子的笔记本上摘抄了多种身高与体重的换算公式,看电视、报纸时总会关注各类减肥广告,翻旧照片和照镜子时必然生发许多感叹,甚至在晚上入睡前用手掂量着肚子上褶皱出来的脂肪层,狠狠地想“用刀削掉”或者“将油抽掉”。

      2005年孩子出生后,减肥正式进入家庭议事日程,“一定要把体重控制在60kg以内”成为短期奋斗目标。妻子的抽屉里堆放了各种瘦身减肥的“灵丹妙药”:什么“速效减肥丸”啦,什么松紧减肥腰带、减肥裤啦,什么塑身美体内衣啦……听人说,零食是肥胖的根源,馋嘴的妻子痛下决心“戒”了零食;听人说,素食和水果能使人苗条,妻子曾拒绝肉类食品,拿水果取代正餐;更有甚者,饥饿减肥法曾让妻子改变饮食规律,一日三餐被压缩为一日两餐甚至两日三餐……减肥“妙招”试验了一招又一招,可惜招招不灵。探索几套减肥方案后,妻子灰心丧气,听任脂肪在体内积淀,电子秤上的数字一度飙升到75公斤。无奈,我以“唐朝女性崇尚肥胖”“女人就是要丰满点”等语言劝慰她。

      秋天过后,我发现妻子越来越频繁地照镜子、试衣服、称体重。仔细一看,原来妻子明显地消瘦了!看着电子秤上的数字一天天缩小,妻子甭提多高兴啦。书桌的稿纸上增加了许多与加减乘除有关身高和体重的运算,按照多种适合东方女性的公式推算,结果越来越接近“标准值”。直到有一天计算结果跌破“标准值”,妻子的“肉感”逐渐消失、“骨感”与日俱增,我们的家庭因减肥带来的愉悦却渐行渐远。妻子的脸上“阴云密布”:怕热多汗、情绪不稳定、心跳加快、饮食增多却容易饥饿、入厕次数增多……惊慌之余我急忙上网查询,越浏览越紧张,难道妻子得了“甲亢”?最不愿看到的结论被医院的化验单证实了:T3、T4、TSH数值高出参考值范围。

      根据医生的建议,妻子服用碘131治疗甲亢。看到个头近一米七的妻子只剩下50公斤左右的体重,我既心疼又气愤:都是胡乱减肥惹的祸!尽管医生一再解释,没有证据显示减肥与甲亢有直接关系,减肥和盲目减轻体重的做法却让我和妻子深恶痛绝。好在坚持治疗1年以后,妻子的甲亢症状渐渐消失,体重逐渐恢复到60公斤,T3、T4、TSH的检查数值也趋于正常。

      2006年底,得到各项数据完全正常的化验单后,我立即买了一台家用电子秤。妻子上去一秤,体重是整整61公斤。我开玩笑地问妻子:“这个体重标准吗?”妻子连声说:“太好了,我希望永远保持这个体重!回想起70多公斤和不到50公斤的体重,太可怕了!”我顺便秤了一下自己的体重,得数是64.2公斤。妻子猛然冒出一句:“咱俩体重加起来差点就是‘二百五’了!”我饶有趣味地说:“咱们就保持这个‘二百五’吧,总比体重忽上忽下、胡乱减肥的‘二百五’强……”此后,电子秤上增加了6个大字:保持健康体重。

      这两年来,营养学食谱进入我们的厨房,呼啦圈、羽毛球成为我们的日常必修课,跑步机等运动器材进入我们的家庭,出门“过磅”成为我们的习惯。最让人高兴的是,受我们的影响,孩子也非常注重饮食和运动,也关心自己的身高和体重。保持健康体重成为全家人的共同心愿和不懈追求。

夫妻“二百五”
0 次投票, 平均 0.00. 总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