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与专家谈睡眠:白天拿得起、晚上放得...
1月前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运动不足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死亡危险因素。而我国现在约88%的成年人运动不足。运动不足已经成为超重肥胖高发和导致慢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专家呼吁大众改变“宅”的生活方式,建议与家人一起运动起来,形成家庭“吃动平衡”健康生活方式。8月19日,第二届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大会在京召开,从控烟、限酒、限盐、增加身体活动等方面全方位响应全球慢病防控行动计划。
陈君石:建立政府、社会力量共同行动机制,应对慢病
慢病营养知名专家孔灵芝表示,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率的85%。同时,数据显示,中国慢病的快速增长主要集中在未来10年。而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80%的心脑血管疾病和Ⅱ型糖尿病,55%的高血压、40%的肿瘤都是可预防的。增加运动是应对挑战保护健康的有效手段。
著名营养专家、中国工程院陈君石院士在中国卫生论坛上呼吁建立政府、社会力量共同行动的机制,共同应对慢病的挑战。同时,也呼吁企业在慢病防控中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
他说,应对慢病挑战,不仅要将健康融入到所有政策中,而且需要全社会各界都重视起来、行动起来,减少慢病对大众健康的威胁。
马冠生给“宅”人支招儿:每天固定时间监测体重,携带计步器,每天至少要走6000步
“宅”已经成为新时代的一种常见的生活方式。“宅”带来的后果是,身体虚弱、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早早缠身,甚至猝死。
数据显示,中国人近20年来的能量摄入没有太大变化,但是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对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马冠生表示,身体活动不足不仅会引起超重、肥胖,而且会大大增加患慢病的风险。
马冠生建议通过两种方式来判断自己是否吃动平衡。一是每天固定时间监测体重,通过体重变化调节饮食和运动量;二是携带计步器,每天至少要走6000步才达标,最好能够走到1万步以上。“上班族一般一天能走3000步左右,所以每天必须要再单独走30分钟到1小时才达到身体活动的指标。”马冠生补充说。
王梅:节食减肥不可取,应带着全家动起来
针对很多人单纯依靠节食控体重的现象,专家表示,控制体重不能单纯地节食,这往往对健康造成危害。超重、肥胖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关键在于能量的摄入和消耗达到平衡。据国家体育总局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50%的人在过去一段时间没有任何体育锻炼。对此,国家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梅建议最好养成全家锻炼的习惯,并对不同人群给出了“运动处方”:
孩子运动要累点——5~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每天累计至少60分钟中等到高强度的身体活动。运动可以多样化,关键是运动的强度要上去。
成人运动要久点——18~64岁成年人,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活动,同时每周至少有两天进行大肌群参与的强壮肌肉活动。对这部分人群,主要是见缝插针地运动,快走、走楼梯等均可,保证总时间达到标准。同时,进行一些有跳跃、蹲起活动的锻炼,有利于活动肌肉,促进血液的流通。
老人运动要稳点——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周至少3天进行增强平衡能力和预防跌倒的活动。如走路、太极拳等,不宜进行剧烈运动。而且有特殊疾病的人群,应当咨询医生并做相应的预防措施。
王梅表示,改变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行动和坚持。自2010年起,卫生部等单位倡导每月11日为“步行日”,其实就是为了让大家站起来、走出去,迈出运动的第一步。
文/布衣